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系列报道之十:大连金普新区着力发挥引领振兴促进开放的积极作用
| 招商动态 |2016-08-23
国家发展改革委按:国家级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国家级综合功能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引领全面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国家共批准设立18个国家级新区。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2015年以来,各新区勇担使命,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保持了经济良好发展势头,探索形成了一批体制机制创新的好做法好经验,向社会传递出经济向好、稳中有进的积极信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示范,为全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促进新区健康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重庆两江新区组织召开了第二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现将会上各新区提供的工作进展材料摘编刊发,供大家交流和参考。
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系列报道之十:
大连金普新区着力发挥
引领振兴促进开放的积极作用
大连金普新区(以下简称“金普新区”)设立以来,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把先行先试作为最大的政策优势,抓改革、谋创新、促发展,在东北经济压力加大总体环境下,保持“整体稳中有升、结构逐步改善”态势,各项经济指标整体好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预计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亿元。
一、进展情况
(一)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新区的发展动力。一是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大部制、扁平化,实现综合、精简、高效。新区设6个党工委部门、15个管委会部门,7个功能区,新区管委会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比改革前减少30%以上,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职能的高度综合。实施“双向选择”,促进干部资源的高效配置。二是完善运行机制,促进新区、功能区和街道配合有力运转协调。建立“新区统领,功能区和街道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运转协调”的管理运行机制。新区统领全局,功能区主要承担经济发展责任,街道主要承担社会治理责任。原则上将金普新区的经济管理权限全部授予功能区。三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集中审批事项,建立健全政府权责清单,确保“清单之外无权力”。151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机制,推动“一照一码一章一证一个工作日办结”。实施“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实现发改、经贸、土地、规划、环保、安监、消防集中联合办公,为项目提供绿色通道。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创新,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2015年全区新注册企业4800户,同比增长62%。今年1-5月,新增市场主体7311户,同比增长14.18%。
(二)扭住招商引资,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一是重大项目招商取得新突破。上半年招商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近千亿。鲲鹏石化MTO项目、深圳元正新能源电动汽车等40多个大项目正式签约。与英特尔签定投资协议,建设非易失性存储器项目,6月底将正式投产。二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保税物流等支柱产业。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经引进阿里巴巴、韩国EBAY等370家企业登记注册,大宗商品及权益类交易中心等金融、类金融机构向小窑湾国际商务区快速集聚。三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深入。围绕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一批创新载体。建成各类企业研发和服务平台7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3家,国家级孵化器2个,市级孵化器6个,创新大厦2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9家。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多亿元,大窑湾三期、丹大高铁、渤海大道、金普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升了新区的发展功能。大连湾跨海交通工程完成钻探勘察。
二、下步工作
一是深化改革。继续推进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划清职能部门的事权边界,建立责、权、利相统一,事权、人权、财权相匹配的高效运行机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企业登记注册“绿色通道”制度,做好“个转企”工作,推行“证照分离”试点,加快建立有利于市场要素集中、市场资金集聚、市场流通便利、市场活力释放的服务体系。大胆探索干部人事制度、人才引进及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创业热情,打造人才高地。
二是扩大开放。制定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举措,全力推进,确保2年内取得一批可供推广借鉴的新鲜经验和成果。复制上海等自贸区政策措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大窑湾保税港区功能,大力发展港航物流、通用航空、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离岸金融等产业,加快大连开发区等功能园区建设,打造新的发展引擎。
三是加快创新。制定实施新区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立产学研用互促互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和政府调控有机结合、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学习借鉴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政策,鼓励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加速集聚,提升战略性新兴发展水平。着力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四级科技孵化体系,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成功的社会环境。